最近,京东发布2016财年Q3(第三季度)业绩。财报显示,京东第三季度营收为607亿元(约91亿美元), 同比增长38%。第三季度交易总额(GMV)达到1588亿元(约238亿美元),相比上年同期京东核心交易总额(不包含拍拍网)1110亿元,同比增长43%。另外,订单量和毛利分别同比增长55%和59%。
然而,京东第三季经营亏损为4.162亿元(约6240万美元),上年同期经营亏损为6.672亿元。净亏损8.079亿元,较上年同期5.349亿元净亏有所扩大。这组数据表明,京东依然处在净亏损状态中,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长 51% 。
成立12年持续亏损
今年7月,《财富》杂志中文版发布了2016中国企业亏损榜,在榜单中,京东商城以亏损93.7亿元成为IT、互联网行业中亏损最多的企业,又一次获得“亏损王”称号。
事实上,自2004年成立以来,无论其他数字多么亮眼,京东留给外界的印象都是亏损,京东(账面上)一直就没赚过钱。
作为企业经营的“晴雨表”,财报揭示了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和财务状况。财报显示,2009年至2012年,京东分别亏损人民币1.03亿、4.12亿、12.84亿、17.29亿,大体呈现出逐年放大的趋势。
到了2013年第四季度,京东终于实现了盈利,当年总体仅亏损5000万元。
然而,自2014年5月上市以来,京东财报的主旋律又回到亏损。2014年的账面数字显示其当年亏损高达50亿元,是京东创始10多年以来创纪录的一次亏损。2015年,亏损额增加至94亿元。即使京东是一家有庞大现金流的企业,94亿照样不是小数目。
来自:科技蟹
2016年,京东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时,亏损收窄,曾有分析师认为京东将要实现盈利,但至三季度末,京东的亏损再度被拉大至8.079亿元。
看到这些数据,有人质疑京东经营水平差,感慨道“不知道是在挖金矿还是在掘坟墓”,甚至说“站得高不一定望得远,但确实可以摔得狠”。过于依赖GMV(交易总额)、持续盲目的对外投资、管理层的波动、不断融资,这些都成为了京东不被看好的原因。
但在今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布后,京东股价反而暴涨 11.3%。股价上涨,说明华尔街股东满意。一位美股投资人表示,“京东可能拥有明天,但是你必须捏着鼻子包容它的现在。”
为何亏损的京东却“不差钱”?
近日,刘强东回应巨额亏损传闻说:“京东电商早就已经赚钱了,只是前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任何收益。我们跟市面上的补贴,那种恶性亏损的公司有本质的区别,因为我们的亏损其实可以说叫投资。”
对电商类公司而言,可持续的毛利率是界定其未来状况的重要指标。从京东所销售的单品来看,基本都是高于进价销售的,所以会有毛利。
三季报显示,京东第三季度毛利为96.48亿元,毛利率达到15.9%,高于上一季度的15%,也高于上年同期的13.8%。
资深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表示,任何一家电商都不可能依靠自营业务赚钱,自营只能增加用户粘性。自营部分占比下降、日百类占比上升对京东毛利率的提高起到正面作用。
尽管有毛利,均摊掉公司运营成本、物流建设成本、营销成本等,最后就变成了亏损的状态。京东的亏损主要在仓库建设和物流上,对于京东自己做物流的质疑,也一直没有断过。
京东自2007年全面开始自建物流以来,截至2016年9月30日,已拥有7个智能物流中心,覆盖全国2646个区县。自建物流成本越来越高,京东物流板块持续亏损。
网上一直流传,京东做物流已经亏损到300亿了。刘强东则回应称,“财报显示按照美国会计准则,京东去年亏损94亿元,但真正亏损额为8亿元”。
京东之所以不缺钱,还因其不断地通过股权融资、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。
从2009年开始,京东的融资额度超过480亿元人民币。仅2016年第一季度,京东就筹集了18亿美元资金;2016年4月,京东宣布,将发行总额10亿美元的债券,其中5亿美元利率为3.125%,于2021年到期;另5亿美元的利率为3.875%,于2026年到期。
也许有些人会疑惑,为什么一家年年亏损的企业还有人投资?
用户增速,是行业及公司业务趋势先行指标。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购买习惯成为京东很好的竞争壁垒,拉高了公司的估值,使得京东在融资时出让同样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资金,这些资金又进一步地促进建立更好的护城河。
电商平台交易额的增长依托于用户增长。京东Q3年活跃用户数增至1.99亿,较去年同期增长57%,季度净增活跃用户1090万元,是阿里巴巴的两倍,也应该是首次京东季度新增用户超过阿里巴巴。
因此,投资者们看好京东的前景。他们认为,京东融资的资金大量用于仓储和物流建设,打造自身优势,未来随着建设投资的完善,营收的高速增长,盈利是完全可期的。
三财报显示,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(Non-GAAP)京东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倍,非京东商城经营利润率连续第6个季度为正。集团过去12个月自由现金流再创历史新高,客户粘性增大,活跃用户数量已到两亿,再次显示出京东的发展潜力。
此外,京东的优势在于其自营的3C品类(计算机、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),而这些品类的现金周转周期给京东带来巨大的现金流,虽然京东依然处于亏损状态,但是京东目前手上并不差钱。随着京东的规模越来越大,其手上的现金流也将越多。
刘强东的财富在没融资之前是怎么来的?京东的成长过程为:刘强东摆摊做小生意→简单的电子商务(网上发帖给人送货模式)→京东商城模式→天使轮融资→A/B/C/D/E/F轮融资→IPO。业内人士分析,在做小生意和渐进为电子商务初期这个阶段,他的生意应该是盈利的。
下一个亚马逊?
由于亚马逊曾连续亏损20年后才盈利,京东在美国IPO时,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中国版的亚马逊。和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相似,信奉战略性亏损的刘强东把京东定位成“中国亚马逊”,忽视短期盈利而关注公司的长期战略,“用今天的亏损换来明天别人无法超越的优势”是二人的座右铭。
从图书电商立家到大手笔投入仓储物流,京东一直以亚马逊作为标杆,刘强东让外界深信,京东不但有能力实现盈利,而且还能挑战阿里的地位。
面对一直亏损的状况,京东表示,未来会将业务聚焦在电商、金融和技术三大领域。电商包含京东商城、京东到家;金融包含京东金融和正在申请的京东财险;技术则以云技术和京东智能为主。
京东对外的投资也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。京东目前已经投资了易车、途牛等公司,从长远角度来看,这是为公司未来提前布局。
京东的优势在于其自营的品类,但在特殊品类上,京东一直发展不好,京东曾大力发展在线旅游业务,但是收效甚微。对于京东发展不好的品类,便是京东大力投资的的地方。
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投资者们更关心京东的GMV能够走多远,而不是京东到底收购了多少家公司。
无论是华尔街分析师还是热衷于美股投资的中国投资者,对京东的看法都出现了明显的分化。看空者认为京东在年销售额逼近2000亿大关时依然无法盈利,前景黯淡;看多者则坚持京东的战略性亏损终将迎来光明,价值被严重低估,仍将京东与亚马逊类比。
财经网(ID:caijingwangwx)出品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
(参考资料来源:东方财富网、新浪财经、搜狐科技、证券日报、央视财经、虎嗅网、华夏时报、腾讯财经、中投在线、投资商报、创业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