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转给孩子|借1万元半年还400万元?大学生活千万别被“套路”了! 创投风云-金融 赵鹏 2945194
有思想 / 有温度 / 有品质
快转给孩子|借1万元半年还400万元?大学生活千万别被“套路”了! 创投风云-金融 赵鹏 2945194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金融 > 创投风云

快转给孩子|借1万元半年还400万元?大学生活千万别被“套路”了!

2019-08-22 14:32 | 来源: 中国吉林网

长吉贷1.jpg

  8月下旬,大学开学的日子正在临近,大一新生们已经整装待发,准备开启自己全新的求学生涯。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,第一次独自打理衣食住行,也是第一次独自面对这个充满各种诱惑、攀比的世界……

  在本期的风险教育小课堂中,吉吉想跟大家聊聊“套路贷”这个话题,请您看过之后,别忘了转给身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孩子们看一看,帮助他们提高警惕,避免上当受骗。

      0啥是“套路贷”

  吉吉先跟大家普及一下,啥是“套路贷”。

 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假借民间借贷之名,以低息、无抵押、快速放贷等为诱饵,诱使或者迫使被害人签订“借贷”或变相“借贷”等相关协议,通过收取“家访费”“调查费”“保证金”“中介费”“行规费”“安装费”“利息”“砍头息”等一种或者多种费用,虚增贷款金额、制造虚假给付痕迹、恶意制造认定违约、多平台借款平账、毁匿还款证据等一种或者多种方式设置“套路”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关系的,属于“套路贷”。

      0借款1万半年变400万 “套路贷”的恐怖你想不到

  可能看了上面的内容,您还不是太明白“套路贷”到底是啥,又可怕在哪里?吉吉也给大家举两个真实的例子。

  案例一:2018年11月的一天早上,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某小区15层的居民们发现,电梯门上被人用油漆涂了鲜红色的大字:张洪还钱。

  原来,2018年9月,张洪在网上借了1万元,签下了含有砍头息的阴阳合同。之后,放款人以提高贷款额度、降低利息等为由,引诱他继续贷款,以贷养贷。半年后,他在十几家网贷公司的还款额累计已有407万余元,但他还有近60万的债务,实在还不起了。

  报警后,张洪表示,他最初只向套路贷团伙借了1万元,为了还上几千块的信用卡欠款。他从没想到,仅仅几个月后,自己的负债会滚到400多万。

  案例二:深圳某高校学生李林平时喜欢追求新潮,经常透支信用卡,还向身边朋友借钱。2017年12月15日,经朋友介绍,他认识了一个外号叫“欧文”的人,“欧文”很豪爽地借钱给李林。“首先借了500元应急,分5天还,每天还600元。”借500元还3000元,李林不仅没觉得自己被“坑”,反而认为大哥有钱又有义气。

  没过多久李林又缺钱了。这次他打算借6000元。“欧文”表示,李林每天得还2000元,连续6天还清,每天12点之前要到账,逾期利息按照小时累计,每超过1小时就要多加500元。李林咬咬牙还是决定借钱。

  此次还款并不顺利。李林的账面利息日益累高,最终,债务累计到了12万余元。催款人开始用各种手段催款,李林的家人全部被骚扰,甚至被告知没钱还就要拿房子抵押。2018年2月18日,家人带着李林来到南山区桃源派出所报警。

      0套路贷呈现五大特征 再急用钱也别碰

  这样的真实案例,在网上还能找到很多,深陷“套路贷”中的被害人,最初往往都是为了借几千块周转,却不想就此深陷泥沼不能自拔。在这里,吉吉也为大家总结了套路贷的五大特征:

  特征一:以“迅速放款”“无抵押”“低息便捷”等引诱借款人。签订贷款合同、协议时以行规为由,诱骗借款人签下高于借款本金一倍甚至数倍的欠条,伪造假象,为后续“索债”埋下伏笔。借款人会被告知无需担心、只是例行程序、正常还款不影响,使人放松警惕。

  特征二:制造陷阱,肆意认定违约。非法放贷方以故意失联、电话故障、系统问题等多种手段,导致还款日借款人无法正常还款,终致逾期。此时,这些放贷方就以违约的名义收取高额滞纳金、手续费。若无法偿还,借款人会被引诱去其他放贷平台“借新还旧”,贷款本息会“滚雪球式”增长。

  特征三:刻意留痕,虚增贷款金额。非法放贷方先将合同金额转入借款人账户,同时要求借款人在银行柜台将虚高部分取现再返还平台,留下“银行流水与合同金额一致”的表面证据。

  特征四:通过玩文字游戏,制造合同漏洞。同时,设立“违约金”“保证金”“中介费”“服务费”等各种名目,骗取被害人签订阴阳借款、房产抵押等明显不利于被害人的各类合同,导致被害人违约,从而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。

  特征五:软硬兼施,软硬暴力催收。通过所谓的“谈判”“协商”“调解”以及滋扰、纠缠、哄闹、聚众造势等“软暴力”手段索取非法债务,使人产生心理恐惧。

  在这里,吉吉也提醒大家,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,树立防范意识。特别是对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,大学生活很美好,但日常一定要理性消费,量入为出,不要盲目攀比,追求不符合自身经济实力的物质享受。不轻信无资质、非正规的贷款公司。同时,在遭遇“套路贷”后,注意保留相关证据,及时向警方报案,寻求帮助。

编辑: 赵鹏 吉网新闻热线:0431-829022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