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回大地,万象更新,广袤田野间,农事的鼓点再度密集敲响。
今时不同往日,如今的田间地头,已然摇身一变,成为信息化技术大显身手的前沿阵地,为传统春耕注入了全新活力,掀起一场精彩纷呈的智慧农业变革。
近年来,信息化技术正以雷霆万钧之势,全方位、深层次地融入春耕生产的每一个环节,为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腾飞之翼。作为吉林省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,吉林移动以5G网络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,聚焦吉林省春耕生产需求,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传统农业痛点,推动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科技赋能,破解春耕难题
秸秆焚烧曾是困扰吉林蛟河新站镇的环境难题。过去靠人力巡逻,效率低、漏洞多,村民与干部常为此“打游击”。
吉林移动携手当地政府,研发了一套“天地人”立体化监控系统——卫星遥感监测高空火点+地面视频系统实时抓拍+网格员手机接收预警信息迅速处置。这套系统有效提升了焚烧火点的发现率,为乡村筑起了一道“蓝天防护网”。
“过去人追烟跑累断腿,现在‘天眼’站岗不眨眼,火星子刚探头就给摁住咧!”村民老李对“天地人”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赞不绝口。
空气质量改善后,村里的蓝天白云成了常态。吉林移动用科技破解治理难题,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,更让“生态经济”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。
5G助力,开启数字春耕
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,吉林移动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,为四平梨树小塔子村打造全方位、智能化的“数字乡村”示范工程。
如今,小塔子村的春耕生产也搭上了5G快车,农民们只需动动手指,便能轻松完成农田管理,真正实现“5G下农田,春耕在指尖”,技术与生产高效结合。
“数字乡村”示范工程通过建设“数字村”平台,整合了专线网络、企业宽带、智能摄像头、云广播系统、无人机巡检及智慧大屏等核心设施,构建起覆盖全村的数字化管理网络,打造了春耕“新装备”科技“新农具”。
高速稳定的网络为村务管理、产业发展筑牢根基,保障春耕数据实时传输;智能摄像头和无人机联动,助力农民精准掌握作物生长情况;云广播系统及时传递政策信息与农业技术指导;智慧大屏则成为村委会指挥调度的窗口,方便农民了解生产情况、学习先进技术。
吉林移动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,利用5G、AI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全力打造数字村大数据平台。
5G下农田,春耕在指尖”,数字化技术极大便利了春耕生产。
吉林移动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,打造数字村大数据平台。以玉米大数据模型产品为例,其在玉米全产业链多个环节形成了一系列标准,探索出“农机、农艺、农数”相结合的数字化应用模式,既能满足专家精准指导的需求,又考虑到实际操作主体的要求,实现设施设备的智能应用与服务。
深耕乡村,描绘振兴新篇
在产粮大县四平梨树的青堆子村,凤凰山农机合作社的办公室里,一块实时监控农田的智慧大屏成了社员们的“新农具”。
过去,面对千亩农田,合作社常因人力巡查不及时导致作物受损而头疼。如今,吉林移动打造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让这一切成为历史。通过智慧农业管理系统,土壤墒情、作物长势、灾害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;一个地块出现问题,系统还能自动报警并给出解决方案。智慧农业装备的应用,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和种粮成本。
改变过往,数智之力是硬核
白城市大安曾是盐碱地的“重灾区”,白花花的土地一度让村民望而兴叹。
吉林移动在此首创了盐碱地5G“单元化”无人农场理念,开启了国内首个盐碱地5G智慧农业项目的先河。通过5G远程驾驶、智慧灌溉、无人机巡田等技术,盐碱地的pH值和ESP值得以实时监测并精准调控,土壤改良效率大幅提升。自2021年项目启动以来,5G“单元化”无人农场建设从最初的2个拓展至如今的10个,盐碱地修复面积从7万亩扩大至20万亩,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。曾经的“不毛之地”变成了“聚宝盆”,村民的腰包鼓了,生活信心也更足了。
在梅河口某养殖合作社,每头牛都戴上了智能耳标。通过吉林移动打造的智慧畜牧平台,牛只的基本数据、运动步数、饲喂情况等据算法通过分析牛只行为,预测牛只的生长状态和健康情况,及时提醒养殖户对出现疾病风险等异常情况的牛只进行干预;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,更是让肉牛从养殖到餐桌全程可追溯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“牛肉档案”。
梅河口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标杆——用科技让传统养殖业“牛劲十足”。
从盐碱地到智慧田,再到云端养牛,吉林移动以“数智之力”破解乡村发展瓶颈,让黑土地焕发新生机。
未来,吉林移动将继续深耕“数字乡村”建设,推动5G、AI与农业深度融合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“硬核”科技力量。
农民的笑颜、翻涌的麦田、澄澈的蓝天,吉林移动正以数字之笔,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勾勒出生态与科技共生的美好答案。
来源:吉林移动